你涨停 我精彩:短线先生

欢迎访问股友网,免费黑马天天送,还可以观摩选股技术!爽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杨百万的投资思路:顶部和底部都是一个区域,没有人能够精确衡量

不能否认杨百万的投资思路与时代已经有所差距,但我至少认为他的一些手法对并非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今年的两次成功逃顶。一次是在5.30之前的两周,另一次是在8月中旬。而且他绝非“马后炮”,每次都是提前公布清仓消息。能够两次回避大跌,没有高超的功力显然不行。用杨百万自己的话说,他已经经历过四次完整的牛市和熊市循环。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洞察危险的关键所在。

  一般投资者很难具备他的投资阅历,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达到他的境界。我更欣赏的,是他成功逃顶的心态:我最大的优势就是不赚最后一段利润。不赚最后一段利润,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蕴藏着深邃的哲理,许许多多的投资者正是栽在这“最后一段利润”上。可以说,豁达的赚钱观,是帮助杨百万成为证券市场“常青树”根本原因。

  然而无论是5.30之前,还是下半年大盘筑顶之前,杨百万清仓的消息迎来的都是一片怀疑和指责,甚至有人质问他的动机。问题何在?因为每次在他卖股之后,大盘都会再续升势,尤其是8月份出货之后,大盘甚至又迤俪上涨了两个月。对他的怀疑,正是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或许时至今日,仍有人以为他逃顶太早——这正是杨百万的高明之处。普通投资者总是希望自己买在最低价,卖在最高价,一块钱的利润也不愿错过。对于精确逃顶的渴望害了无数人,一个“贪”字,短短几天内就会葬送投资者几个月的利润。当初看起来杨百万似乎少赚了不少利润,但是回头看看,恐怕很少有人能比他赚得多。

  投资者应该承认,试图卖在最高点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人能做到最好。对于并非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而言,提前下车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早走一步,无非是少赚一点;而迟走一步,却可能让利润化为乌有,甚至反变亏损。数以万计的投资者年复一年地玩着过山车的游戏,却从来不思索其中的心理因素,类似的例子还少吗?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心理误区,是试图买在最低点。不管是在熊牛转换的历史大底前,还是在牛市中途的阶段性调整中,企图买在最低点的想法与卖在最高点一样充满幻想。最后一跌的特征往往是急跌、狠跌——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会因为恐惧而不敢入市。而当投资者看明白底部,敢于入市时,底部远离当初的价位。所以精确地抄底与精确地逃顶一样不切实际。投资者在股价下跌到理想位置,下单介入后,往往面临最后一跌的尴尬,不少人会为此懊悔不已,甚至割肉离场。实际上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绝对的底部位置,成交量那么小,多数人注定无法实现精确抄底的梦想。在股票跌至合适的位置后,高明的投资者应该逐步买入,甚至主动买套,等待升机。只要你认为这是底部区域,就不必为微小的帐面亏损而自责。一味地等待绝对低价,只会错失抄底机会。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顶部和底部都是一个区域,没有人能够精确衡量。能够在相对低位买入,在相对高位卖出,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追求完美,希望买入就涨、卖出就跌,永远是证券市场无法实现的神话。许多人无论是技术功底,还是基本面功底都不错,然而最终难过心态关,在应该贪婪时恐惧,应该恐惧时贪婪,一念之差,成为成功者与失败者难以逾越的鸿沟。强迫自己做到最好,是一种痛苦,承认能力有限,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善于不败之地

没有评论: